搜索

关于饮食的8个谎言 你曾相信过吗?

u23dom Lv.8

发表于 2020-9-6 07:48:1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查看: 799 回复: 0|

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,大家对饮食营养和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。
食品营养的研究一直在发展,其中也不免会走弯路,出现偏差误区。
比如之前大家深信不疑的食物相克理论,随着研究的深入,很多已经站不住脚了。
另一方面,不少饮食健康知识也掺杂着不怀好意之徒恶意散布的食品谣言。
我挑了8个常见的饮食谎言,大家之前都相信过吗?


1、牛奶越新鲜越好
给出的理由:市面上的牛奶经过了杀菌,很多营养物质被破坏。
真相:
由于环境、容器、人员等各种卫生情况缺乏保障,现挤出的新鲜牛奶并不安全,一般都带有很多病菌,比如布氏杆菌。
不经过灭菌处理的鲜牛奶不宜食用,会危害健康。
如今牛奶灭菌工艺经过不断完善,已经有超高温瞬时灭菌,这样灭菌后的牛奶风味物质、营养物质都能得到保留。大家根本没必要冒着风险去喝没灭菌的牛奶。


2、鸡蛋和豆浆不能同食
给出的理由:鸡蛋是优质蛋白,豆浆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,影响蛋白质消化,两样同时吃会降低鸡蛋的营养。
真相:
豆浆加热煮开后,胰蛋白抑制剂已经基本被灭活。
豆浆本身就是大豆制品,高蛋白食物。如果不煮熟就喝,也会影响豆浆自身的蛋白消化吸收。
因此只要喝煮熟的豆浆就能搭配鸡蛋。


3、隔夜菜会致癌
给出的理由:隔夜菜中会产生亚硝酸盐,会致癌。
真相:
很多实验数据已经证明过,保存得当的隔夜菜,亚硝酸盐含量很低。
各种隔夜菜中,根茎类、瓜果类蔬菜亚硝酸盐增长速度很慢,只有隔夜的叶菜需要注意亚硝酸盐,及时做好冷藏也不用担心。
而且少量的亚硝酸盐对人体有益,能抗菌、保护细胞。只有超过了人体代谢的安全量,又在体内特定条件下才可能致癌。


4、什么都是野生、纯天然的好
给出的理由:理由五花八门,总而言之信不过养殖的
真相:
野生的有些方面确实存在优势,但不能过分迷信所谓的野生。
现在大环境和过去不同,土地水流中可能有看不到的重金属、农残、药残的风险,纯粹的野生没有经过专业的检测,很难靠肉眼和过去的传统经验来判断是否有污染存在。长在土里的蔬菜粮食、长在水里的鱼虾、散养的禽类都可能会富集那些污染物。
真正高质量的食物应该是配有专业的检测和可溯源的生产,时不时会接受国家的各种抽检。
这样的食物会比来路不明、打着「野生」旗号的食物更让人放心。


5、蛋壳、蛋黄颜色越深越营养
给出理由:蛋壳颜色深、蛋黄特别黄的就是土鸡蛋,营养更好,品质更佳。
真相:
蛋壳颜色取决于一种叫原卟啉的成分,这个受母鸡个体差异的影响,和鸡蛋本身的质量并没关系。
要让蛋黄颜色变深,变得特别黄,方法很简单,只要在鸡饲料中添加某些类胡萝卜素物质即可。所以蛋黄颜色深只是说明类胡萝卜素会高一些,不能代表蛋的其它营养也高,也无法说明是不是土鸡蛋。


6、土豆牛肉相克
给出理由:两种食物同吃会延长在胃中的停留时间,对胃肠功能不利。
真相:
土豆虽然是蔬菜,但因富含淀粉,升糖指数并不低。
土豆会在小肠消化,富含蛋白质的牛肉会减慢土豆淀粉进入小肠的速度,就能延缓血糖的快速上升。
土豆烧牛肉可是源于匈牙利的传统名菜,因为这个谎言而被大家放弃,就太可惜了。


7、虾和维生素C不能同食
给出的理由:虾肉中天然含有五价砷,还原性很强的维生素C会把五价砷还原成有剧毒的三价砷。
真相:
虾肉中多数都是有机砷,比如甜菜碱砷。有机砷就相当于是和别的物质结合着,很稳定,对人体健康无害。
虾肉中无机砷含量很低,就算真能转变成三价砷,这么低的量人体也能正常代谢,不足以对人体产生危害。
况且化学反应到了体内可未必有想象中那么顺利。
像柠檬虾球这样的美味菜肴还是可以放心吃的。


8、豆芽没有营养
给出的理由:豆芽都是水,没什么营养
真相
之前专门写过一篇关于绿豆芽和绿豆的文章,详细比较了两者的营养不同。
豆子在发芽的过程中,一些反营养物质消失(会影响营养吸收的物质),还会产生一些新的营养素。比如绿豆几乎不含维生素C,绿豆芽的维C却很高。
豆子原本的蛋白质经过发芽,胺基酸会发生变化,变得更适宜人体吸收。
豆芽的营养非常好,从人体吸收角度来看甚至比豆子还好。

建议
不管哪个学科的知识都不会一成不变,营养学也是如此。研究在继续,环境在改变,很多知识也在被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。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营养健康知识很重要。
每个人的情况不同,饮食上需要注意、顾忌的问题也有差别,那些很绝对的饮食建议往往过于武断、偏激,并不科学。
面对恶意的食品谣言,要冷静理智。平时多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,多查查资料,多想想给出的理由证据是否够合理充分。
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zzkorea.com@gmail.com|手机版|住韩网

GMT+8, 2024-5-6 07:15

住在韩国华人留学生网站

© 2012-2017 www.zzkorea.com

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