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
類風濕性關節炎上身,關節疼痛又僵硬 中醫3大保健穴位...

lel8020 Lv.9

发表于 2019-7-13 08:43:4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查看: 883 回复: 0|

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侵犯關節的疾病,會導致關節局部疼痛、腫脹和僵硬。如果一側膝部或手部罹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,通常另一側的膝部和手部也會罹患。這種疾病通常可以同時侵犯多個關節,也可以侵犯身體的任何關節,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人通常會有四大典型症狀:紅、腫、熱、痛,同時可能感到身體不適、發燒和疲勞倦怠感。

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免疫調控異常的疾病,若有對稱性、多發性、大小關節都疼痛的現象,關節處出現紅、腫、熱、痛,清晨起床時特別感覺全身僵硬,同時這種症狀持續好幾周都無法緩解時,就應該提高警覺。

中醫認為,類風濕性關節炎屬「痹證」範圍,病因依中醫典籍《黃帝內經.素問.痹論》所言: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也。其風氣勝者為行痹,寒氣勝者為痛痹,濕氣勝者為著痹。」三者合邪則為風濕熱痹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與本身體質、氣候條件、生活作息有密切的關係,不論是外因風、寒、濕、熱之邪,或久居潮濕之地,或貪涼露宿,睡臥當風,或暴雨澆淋,嚴寒內侵;或因內因正氣虧虛,衛外不固,或勞欲過度,精氣虧損,或年老體弱,肝腎不足,肢體筋脈失養,或病後、產後氣血不足,皮膚腠理空虛,都可能引起痹症。

風邪引起的「行痹」,特點是關節遊走疼痛,治法為祛風通絡、散寒除濕;寒邪引起的「痛痹」,特點是疼痛固定、劇烈,治法為溫經散寒、祛風除濕;濕邪引起的「著痹」,特點是肌膚麻木,肢體關節重著,治法為除濕通絡、祛風散寒。風寒濕三邪合併引起的「風濕熱痹」,特點是關節灼熱紅腫、發熱、脈數,治法為清熱通絡、祛風除濕。

一旦痹證日久,常出現痰瘀阻絡,氣血虧虛,肝腎不足等病變,治療時則應扶正祛邪,標本兼顧。中醫副作用小,可以有效改善體質、擺脫疼痛。

▶保健食療:什錦飯

材料:核桃十克、燕麥十克、小麥十克、芝麻十克、枸杞十克。

作法:所有藥材洗淨後,加入兩千毫升開水,煮滾後悶一下,即可食用。

功效:可幫助對抗自由基,減輕關節不適。

▶三大保健穴位:改善風濕性關節炎症狀

按壓的穴道包括陽溪穴、外關穴以及陽陵泉穴等。每次可按壓五秒、每回二十次,每天數回,平時按壓可緩解疼痛症狀,若局部單一關節特別痛,則可以加強熱敷及按摩次數以緩解之。



陽溪穴

位於腕背橫紋橈側,手拇指向上翹起時,在伸拇短肌肌腱與伸拇長肌肌腱之間的凹陷中,屬大腸經,有疏通氣血,通經去瘀的作用。穴位位於手腕處,對於因為做家事或打電腦所造成的手腕痠痛,或周圍軟組織的疾病,有很好的改善疼痛效果。



外關穴

位於腕背橫紋上兩寸,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絡穴及八脈交會穴之一,也就是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經氣相通的八個特定穴之一,作用就像一個控制疼痛的總閘門。因為經絡阻塞造成的疼痛,例如坐骨神經痛、肩痛、腰痛、脅肋痛等,都可以透過按壓外關穴清熱解表,通經活絡。



陽陵泉穴

位於膝蓋斜下方,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前凹陷中,為八脈交會穴之一,屬足少陽膽經,為該經脈氣所入,歸合於臟腑的合穴。十總穴稱「外傷陽陵泉」,可用於各種關節腫痛、退化性關節炎、坐骨神經痛、風濕或痛風引起的膝痠腫痛,有舒經活絡,去風寒濕熱的作用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zzkorea.com@gmail.com|手机版|住韩网

GMT+8, 2024-3-28 19:14

住在韩国华人留学生网站

© 2012-2017 www.zzkorea.com

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