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
低GI食物降血糖?有陷阱!它讓脂肪肝更嚴重、糖尿病也惡化

lel8020 Lv.9

发表于 2022-9-28 07:56:2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查看: 483 回复: 0|

升糖指數大解密!GI值是怎麼算出來的?

升糖指數怎麼算出來的?為什麼同一種食物,可以查到不同的GI值?升糖指數高一定不好,但是低也不一定好!果糖是升糖指數最低的食物,但也是最危險的食物,這怎麼一回事?我們都知道,要盡量避免吃「糖」,但是其實有很多複雜碳水化合物,其升糖指數比單糖還要高?

今天就來深聊升糖指數。

餐後血糖愈穩定,不但能預防糖尿病,而且也有利於減重。升糖指數(glycemic index,GI)是餐後血糖上升幅度的一個指標。不只是糖類或是碳水化合物,肉類或是其他食物也都能測得升糖指數。

升糖指數是怎麼測出來的

在計算升糖指數時,我們讓受試者先吃下50g的葡萄糖,測量兩小時內血糖的變化,並且規定曲線下的面積是100(如紅色線以下的面積)。



如果我們要測量地瓜的升糖指數,就讓受試者吃下含有 50 克醣類的地瓜(大概一個便利商店烤地瓜大小),然後測量兩小時內血糖的變化,算出曲線下的面積(如藍色曲線以下的面積)。如果曲線下的面積大小是葡萄糖的70%,地瓜的升糖指數就是70。所以,你知道為何葡萄糖的升糖指數是100了嗎?因為,我說了算XD

現在我們知道,升糖指數是一個和葡萄糖的比較值,可以區分為高、中和低升糖。
  • GI 在 70 或以上屬於高升糖:即食燕麥片,馬鈴薯,麵包,白飯,葡萄糖等
  • 56 至 69 為中等:根莖類蔬菜,地瓜等
  • 55 或以下便屬於低GI:綠豆,毛豆等豆類,蔬菜,果糖等

為什麼一樣的食物,可以查到不同的升糖指數嗎?因為,每個人對食物的血糖反應都是不一樣的。就算是找同一個人做實驗,心情好壞也會有影響。因此,本文所採取的數值以哈佛醫學院公布,來自多個實驗結果的數據為主。

升糖指數高不利於血糖控制,升糖指數低也不一定好!

升糖指數表是有陷阱的,不是所有低升糖的食物都好。這是因為, 烹飪方式會影響到食物的升糖指數,而果糖和不好的油脂,也一樣會降低食物的升糖指數。


愈精製的食物升糖指數愈高,愈多纖維食物升糖指數愈低

  • 米粥:78±9
  • 白米飯:73±4
  • 糙米:68±4

糙米的升糖指數是68,去糠後的白米升糖指數升高到73。煮成稀飯,升糖指數更高達78;如果把米磨成米漿,升糖指數可以高達90左右,可以治療吃不胖的病。



同理,隨沖即食燕麥片是高升糖食物,但是原型大燕麥粒則是中升糖。玉米脆片當然就跟餅乾沒兩樣了。
  • 玉米片:81±6
  • 即食燕麥粥:79±3
  • 原型燕麥粒:55±2


至於麵包的部分,基本上就連全麥麵包都是高升糖,除非是一些特別的穀物麵包,例如德國黑麵包,吃起來有點像...總之感覺對歌喉很有幫助。
  • 白麵包:75±2
  • 全麥麵包:74±2
  • 穀物麵包:53±2

水果打成果汁,升糖指數也會升高,畢竟裡面的纖維都被去掉了,只攝取到果糖的部分。

愈生冷的食物升糖指數愈低

抗性澱粉是屬於比較不容易吸收的澱粉,可以參考這篇:減重也能吃澱粉!抗性澱粉有哪些?。未熟的香蕉,冷掉的澱粉,豆類都是抗性澱粉。

舉例來說,未熟的香蕉當只有 80 至 90% 為澱粉,不但升糖指數比較低,熱量也比較低。但在熟透的香蕉當中,這些澱粉都已轉化成糖,使到升糖指數攀升。

果糖也會降低升糖指數

果糖一部份在小腸被處理吸收,剩下在肝臟被處理代謝,所以會水果吃太多也會脂肪肝。

由於果糖很難直接變成葡萄糖,所以升糖指數低到只有15。由於不影響血糖,我們以前有一陣子,就以為果糖是好糖。結果沒有想到,果糖讓脂肪肝更嚴重,也讓糖尿病惡化。加工食品如果添加了不少果糖,升糖指數也會降低。

油脂會降低升糖指數,加工油脂降低飽腹感

油脂含量愈高的食物,升糖指數愈低。這是因為,油脂會降低碳水化合物吸收的速度,降低升糖指數。

舉例來說,煮熟的馬鈴薯,升糖指數是78: 整顆馬鈴薯打成泥, 升糖指數上升到87(變精緻), 如果把馬鈴薯拿去炸,變成薯條,升糖指數會降到63。
  • 馬鈴薯泥:87
  • 水煮馬鈴薯:78
  • 薯條:63

問題是,油脂過多造成的升糖指數降低,對健康並沒有什麼好處。 澳洲飽腹感研究發現:油脂能降低升糖指數,但是也會降低食物的飽腹感,予你愈食愈紲喙。以馬鈴薯來說,水煮馬鈴薯的飽腹感高達323%,炸薯條的飽腹感是116%,水煮馬鈴薯的飽腹感是薯條的三倍。所以,還是避免油炸的澱粉吧。

祝大家都能更理解升糖指數!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zzkorea.com@gmail.com|手机版|住韩网

GMT+8, 2024-4-26 03:27

住在韩国华人留学生网站

© 2012-2017 www.zzkorea.com

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