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
[電影] [兹山鱼谱]逆境中寻求生命的意义 知识照亮人生

lcw_008 Lv.14

发表于 2022-1-20 09:55:5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查看: 1389 回复: 1|

1.webp.jpg
一部讲述士大夫与儒学的电影率先被我们的友邻韩国拍摄出来了。本片通过讲述19世纪初,朝鲜王朝末期文臣-丁若铨,因罪流放黑山岛,著书《兹山鱼谱》的故事。表现了被朱子学说支配了几百年的朝鲜王朝,士大夫与平民的生存状态,探讨了读书、修身、为官的意义,反思了儒家经典学说的局限性,以及同西方天主教与自然科学的冲突。
影片以黑白着色,将故事娓娓道来,看过之后如沐春风。而其中对于学习与生存之道的探讨,即使放在当今也具有颇深的现实意义。
2.webp.jpg
1801年,正宗过世,纯宗继位。深受西学影响的丁氏三兄弟-丁若铨、丁若钟、丁若镛因天主教事件牵连入狱。刚烈而固执的丁若钟誓死不改变信仰。孝悌忠信的丁若镛则面对一边是君王一边是兄弟的困境难以两全,从而一言不发。而身为长兄的丁若铨则高喊与天主教一刀两断、主动叛教。结果丁若钟被斩首示众,丁若铨与丁若镛被发配到边远之地,流放的生活正式开始了。
3.webp.jpg
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,三人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。丁若铨似乎没有原则,甚至好像有些狡黠圆滑,真的是这样吗?在影片开头,正宗与丁若铨的一席谈话中,对丁若铨说“坚持”是为官最重要的品质,并告诫丁若铨不管遭遇什么样的困境,一定要坚持。坚持活下去,在这种时刻的意义高于一切。死,一切都会化为乌有,活下去,就还有可能性。 丁若铨用乐观积极的态度激励着弟弟,“对于陌生的地方,我充满了好奇心。”当然,这句话说起来容易,真正去面对它,需要勇气,更需要时间。影片上映后,丁若铨的经历被人们拿来与北宋的苏轼来比较,甚至称他为朝鲜的苏东坡。其实从经历相似点来看,弟弟丁若镛更加像苏东坡,而且历史上丁若镛的名声与成就也确实远远高于哥哥丁若铨。
4.webp.jpg
丁若镛在长达18年的流配生活中,目睹了百姓生活的疾苦,写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不朽名著,包括《经世遗表》、《牧民心书》等。他冲破黑暗,为没落的朝鲜王朝带来了一丝曙光,为世人指明了方向。然而导演却反其道而行之,以巧妙而独特的视角选择哥哥丁若铨著《兹山鱼谱》的故事,展现了另一种不同于当时传统士大夫的人生选择。而从今天人们的视角来看,这样的选择却体现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。
5.webp.jpg
丁若铨在到达黑山岛之后,慢慢过上了闲云野鹤的生活,游走山间,体会大自然,感悟人生,贯彻着庄子“天人合一”的理念。住在可居嫂的家中,使他有幸尝到了从没吃过的美味海鲜,而身处大海中央的海岛上,千奇百怪的海鱼海草也引起了丁若铨的兴趣。在这里,时间成为最丰富的资源,无所事事的他有大把的时间用来“格物致知”。但是作为文人雅士,这些东西并不能令他真正满足,因此,可居嫂被松树征税所困扰的事,就成为丁若铨不能放过的著书机会,从而写下了《松政私议》。

实际上,丁若铨并没有真正适应流放的生活,克服逆境是需要时间的。落寞和失意时常浮现出来,朗月当空,与其说是对酒当歌,不如说是借酒消愁,面对暗夜中茫茫的大海,只盼能与兄弟隔海相望,诉说衷肠。
6.webp.jpg
渔民昌大的出现,则是丁若铨真正走出困境的重要因素。因为昌大,丁若铨可以了解更多更深的鱼类的知识,“斑鳐的路斑鳐知道,黄貂鱼的路黄貂鱼知道”,昌大朴实的话语也点醒了历经世事的丁若铨。
"我苦学儒学、老子、庄子、西学,不分类别,全都学习。简而言之,就是为了悟出生存之道。但是现在我居然发现,我领悟的居然比昌大对鱼类的理解都少。所以现在开始,我打算放弃那些朦胧抽象的习人习道,转而开始研究踏实客观、简单明了的生命、事物,打算用这些来忘记过去的自己。"

对于戴罪之人,昌大起先是厌恶、蔑视的。他对于丁若铨无视朱子理学的至高无上,却受西学的影响说出了心中的不满:

"朝鲜信奉了400年的朱子学,你们却信奉无王、无父母,甚至不要祭祀,这和逆贼有何不同。"

这令丁若铨感叹朱子学说的影响之深。然而,这让他马上回想起来,同样的感叹也被人加在了他自己的身上,但是情境却截然不同。当他们三兄弟接收到罗马教廷的指令之时,丁若铨曾激愤地说过:

"以孝为本的国家,怎可以禁止祖先祭祀之礼?既然是教皇厅的指令,朝鲜忠诚的信徒必定会遵照指令、废除祭祀,甚至可能销毁一切冥币,这是要置那些信徒于死地。若要称我为叛逆,我宁可叛教。"

于是,笃信天主教的信徒发出感叹,“朱子学说的影响真是深远啊”。正是因为罗马教廷无视朝鲜传统礼教,而强行命令信徒放弃祭拜之礼,才让丁若铨看到了天主教的局限性,对于异教学说的排他性,天主教同朝鲜王朝又有何区别呢?

丁若铨在被收押之时说出叛教的话,不单单是出于求生欲望的随机应变,更是丁若铨辨明是非后的真实想法,而此时,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也渐渐变得清晰起来。
7.webp.jpg
随着《兹山鱼谱》的正式起笔,流放黑山的真正生活也随之开始了。作为交换,丁若铨利用为昌大讲解读书中遇到的问题,来换取昌大了解的鱼类的知识。丁若铨博学的知识使昌大诚心诚意拜其为师,以学习更多的学问。互为师生的关系使他们成为形影不离的忘年之交,丁若铨也将研究海鱼海草变成了倾注一生的事业。身为两班(朝鲜士大夫,朝鲜阶级由高到低为:两班、中人、常民、贱民),他不顾体面,为了研究鱼,把自己搞得像贱民一样污渍满身。而在这当中,他是快乐的、忘我的。
8.webp.jpg
大海之中、渔船之上,与昌大共处的时光,使丁若铨完全沉浸在研究之中,体验着艰苦流放日子里的那些恬静、快乐的点滴生活。
投入事业是从失意和困苦中逃离出来最快的方式,而懂得在事业中找到生命的意义才是彻底达到解脱、涅槃重生的办法。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、解决问题,以开放坦然的心态去接纳事物、感怀人生,生活的苦难也就不会成为一个人寻求生命意义的阻碍了。
丁若铨在逆境中体味生活,也发现了生活中,人们的可爱与智慧。昌大也在同丁若铨的学习中脱胎换骨,活出了另一种人生状态。
9.webp.jpg
他们捕鱼、研究、著书、学习、开办私塾,时光荏苒,当年蒙昧未开的昌大,如今已经可以教书育人。他们在生活中改变了自己,影响了他人。昌大娶妻生子,丁若铨也在与可居嫂的朝夕相处中收获了爱情。

10.webp.jpg
在丁若铨与昌大的生活体验中,“学习”始终贯穿其中,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而如何学习?如何看待学习的意义?这正是本片想要表达的主题。

为什么学习?

学习的目的对于不同的人是不同的。对于处在儒家文化占据主要地位,以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的封建王朝,读书学习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的必要条件。当然,阶级分明的朝鲜,只有两班的身份才有参加科举的资格,读书也就成为这个阶级走入仕途的必经之路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学习的意义便在于此。
而学习之于昌大,则有着更为不同的理由。作为庶子,昌大是贱民的身份,并没有考取功名的资格,幼年读书只是为了获得远在异地的父亲的认可。然而学习却令他成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渔民,已经读过《千字文》和《明心宝鉴》使他渴望更多的知识,而读书也造就了他的聪明、细心,连捕鱼的技能也是高人一筹。
学习的目的在一个人的不同阶段也是不同的。随着知识的丰富,以及对事物的看法的变化,学习的目的也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。
11.webp.jpg
在丁若铨的影响下,昌大不但读完了四书五经,更开始学习更多的知识。西方的数学、天文学像一盏明灯一般,照亮了天空中的阴霾。然而,身为贱民的自卑心理,令他急切地期望改变命运。而此时,学习的目的对于昌大,已与众人没有区别,登科做官成为了他的目标。
12.webp.jpg
而对于精通东西知识的丁氏两兄弟,同样看到与西方相比,国家的落后,以及百姓在腐败政府统治下,生活的疾苦,期望能以自己的力量做出一些改变。弟弟丁若镛想到的是从政策方面做出一些利国利民的建议。而丁若铨则看清了现实难以改变,他能做的,就是为世人留下一些有用的东西。他们的切入点不同,但都体现了作为读书人心怀天下的更高境界。昌大问老师为何不像康津先生(丁若镛)那样写经世济民的书,而去研究鱼类,丁若铨感慨的说出了他的真实理由。

"我与胞弟的想法不同,“纶音”是指君王殿下的语言,而“纶音”的纶字也有渔网之意。就是说这本是捕鱼的你也可以用的文字,可在当今的世道,君王可以用,你却不可以。我所期望的是,没有两班和贱民之分,没有嫡子和庶子之分,没有主人和奴隶之分,也不需要君王的那种世道。"

如果把内心所追求的东西著书立说,在当时的社会,无异于谋反,从而招致杀身之祸。编写鱼谱虽然出于兴趣,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无奈。
学习目的的差异,也直接导致了人们不同的命运,以及对世界、人生不一样的看法。当然,还有那些昌大教授的孩子们。作为贱民,他们的父母却怀有更加朴实的目的,期望学习能够改变他们的命运,像昌大一样活得像个真正的人。

怎样学习?

在科举制度下,通过掌握儒家经典来选拔人才,死记硬背自然成为多数人的学习方式。昌大在理解《大学》第一句时遇到的困难,通过字典是解决不了的。丁若铨通过更多古老典籍中的各种记述,来解释“明德”的含义,令昌大大为叹服。学习是需要融会贯通的,更需要有深厚的背景知识。对于同一句话,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,这种差异更多取决于人们背景知识多少与深浅的差异。
13.webp.jpg
就如丁若铨所说:

"读书要一边学习,一边进修涵养,要练就一双看清世界的慧眼,才能作出诗来。"

死读书本只会使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知识学的多了,人的心智也自然更加开明,从而愿意接纳更多的知识。
知识是前人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,而如何获取这份财富,分辨哪些有用哪些无用,则取决于读书之人。固守老庄孔孟自然狭隘,一味地接受与笃信西学也非智慧的做法。如何去伪存真,只能通过更多的学习来增广视野和提高辨别力。对于朱子学说牢牢统治的朝鲜,丁若铨发出无奈的感叹:无论是西学还是儒学,只要是美好的就都可以用。我运用儒学接纳了天主学。但是这个国家,却连一个渺小的我也容不下。这个国家的儒学究竟是为了谁?这个国家的主人是儒学,还是百姓?

如今的中国,知识的重要性应该没人能够否认。然而经历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我们,都应该清楚我们的学习生涯是如何走过来的。虽然不像古人那样极端,但对于书本的死读却仍旧占有很大的程度。随着阅历的增长,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学习是一生的事,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,但是真正践行下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与复利的魔法相同,时间的累积会产生惊人的结果,而随着知识量的增加与学习效率的提高,学习会产生倍增的效果。比我们更早学习,更努力的人同我们形成的差距会越来越大,可能终生都无法赶上。但我们现在就开始不断学习,不断提升,也会把不思进取,安于现状的人远远甩在身后。而更重要的是,我们需要把世界看的更加清楚,把人生看的更加透彻,从而可以笃定自信地过好一生。
14.webp.jpg
在当时的朝鲜王朝,阶级是一个无法跨越的鸿沟。什么出身决定了一辈子过怎样的生活。上等人衣着体面,端坐堂前高谈阔论之时,下等人只能衣衫破烂,坐在屋外。导演通过简单的构图突显了等级之间的差异。正是这种差异使昌大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。然而相对于其它贱民,昌大又是幸运的,如果不是因为有个身为两班的父亲,他连参加科举的机会都没有。
15.webp.jpg
然而,科举给他带来了什么?做官又为他带来了什么?现实无情地给昌大上了一课,官员从上到下腐败,“百姓以土地为农田,而官员却以百姓做为农田。”做官如果只是为了搜刮民脂民膏来让自己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,那苦读圣贤的意义何在?善良淳朴的昌大无法在这样的官场中生存,他没有丁若镛丁若铨那样的历炼,没有为人处事的练达与变通。只读孔孟之道是无法参透人性的复杂的,只有在社会中历炼自己,而不变初心,才能在复杂的官场中委曲求全,以实现自己造福百姓,忠君爱国的抱负。这也正是老庄哲学,能够在东方成为很多士大夫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原因。当然,仕途只是众多人生选择中的一种,读书与学习还有更多的意义。经历世事的昌大对于世界看得更加清楚明白了,远离官场也是一种选择,而没有这样的尝试,他也不会意识到生命中原本拥有的东西是多么的重要。
16.webp.jpg

17.webp.jpg
导演在黑白色调的影片中,三次用到了色彩。第一次,是在昌大接收了西方启蒙知识后,仿佛一扇窗被忽然开启,黑暗的天空渐渐变得有色彩了,满天繁星向昌大涌来。然而这种变化并不明显,不仔细看几乎发现不到,这也预示着这种开悟并不彻底,更广阔的天地还需要昌大自己去努力打开。
第二次是丁若铨在弥留之际提到昌大讲过的一次经历:

海胆全身长满了尖刺,当它移动时,全身的刺也会随之一起蠕动。外壳并不算坚硬,很容易将其弄破,顶部有喙,足够手指伸进去。昌大曾说过,他曾见过一只雏鸟,从海胆嘴里爬出来。这只雏鸟的头部和喙部已经成型,而头部也开始长出苔藓般的茸毛。本以为雏鸟病死了,伸手去摸,但是它却活着,而且还在蠕动。虽然没有见过壳内部清楚的样子,但那只雏鸟最终蜕变成一只青鸟。民间流传的毛栗变成鸟的传说,那看似毛栗的东西,就是海胆壳。
布满尖刺的海胆就像那些未知的知识一样,看起来充满危险。只有那些勇于面对与接纳它的人,才能够沐浴其中,从而升华自己,成就不同的人生。这时,别人的眼光又算什么呢?导演用到的色彩是蓝色,蓝色代表着美丽与宁静,而更象征着理性与智慧。色彩的蜕变正是理性与智慧的升华,生命的蜕变。最终,昌大携妻儿乘船返回黑山岛,他对人生也已经有了不同的感悟,在他面前,黑山已经不再是没有颜色的了,世界以更清澈的样貌呈现在他的眼前,老师的话犹在耳边:

活成不断向上飞的鹤固然是人心所向,但即使身上沾满污水泥浆,却选择活的像兹山一样,虽然外表看着漆黑,却生机勃勃自由自在,也未尝不是有意义的事啊!
别人看到的不一定是真正的我们,内心如何才能定义我们自己。儒家的三纲八目,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即使在今天也是有其深远的道理。学问没有高低好坏之分,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思辨的眼光,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,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。相比古人,我们能够接触的知识更加丰富,更加多样性,而我们拥有自由选择的能力。世界是多元的,人生也是多元的,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,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,感悟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。《兹山鱼谱》更多的不是批判哪种学说,亦或是强调某种民族意识,又或者反思文化的差异与冲突。它更多的是想向我们展现一个高尚的人,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,如何寻找生命的意义,让人生更加光明、更加璀璨。





历史上的丁若铨与张昌大是否如电影中刻画的一般,其实这不重要,重要的是电影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。不过我们还是可以通过《兹山鱼谱》手抄本上的只言片语,去怀念,憧憬那一段短暂的历史时刻。
18.webp.jpg
兹山者,黑山也。余谪黑山,黑山之名,幽晦可怖,家人书辄称兹山,兹亦黑也。兹山海中鱼族极繁而知名者鲜,博物者所宜察也。余乃博访于岛人,意欲成谱,而人各异言,莫可适从。岛中有张德顺昌大者,杜门谢客,笃好古书,顾家贫少书,手不释卷,而所见者不能博。然性恬静精密,凡草木鸟鱼接于耳目者,皆细察而沉思得其性理,故其言为可信。余遂邀而馆之,与之讲究序次成编,名之曰《兹山鱼谱》。旁及于海禽、海菜,以资后人之考验。顾余固陋,或已见本草而不闻其名,或旧无其名而无所可考者,太半也。只凭俗呼,俚不堪读者,辄敢创立其名。后之君子因是而修润之,则是书也,于治病、利用、理财、数家固应有资,而亦以补诗人博依之所不及尔。嘉庆甲戌,冽水丁若铨书。



转自:豆瓣/王欢
lcw_008 Lv.14 |楼主 

发表于 2022-1-20 10:02:14 | 显示全部楼层

看到這麼多圖,尤其最後一份手稿,我只能說那個字寫得可真好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zzkorea.com@gmail.com|手机版|住韩网

GMT+8, 2024-4-25 00:00

住在韩国华人留学生网站

© 2012-2017 www.zzkorea.com

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